你們可曾聽說過這樣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馓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嘗。沒錯,這就是徐州烙饃的由來。烙饃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徐州地方小吃。下面一起來小吃文化大全里看看吧。
作為一種主食,徐州人以特有的靈氣和豐富的想象,把烙饃泡在湯里吃像喝面葉一樣;可以卷油條吃,卷馓子吃,大凡炒菜也都可以卷著吃;也可以在兩三個烙饃之間放上油、鹽、蔥花、雞蛋或者青菜吃……一家飯店推出的一道名曰“烙饃卷烙饃絲”的小吃,更是吊起了人們的胃口,小吃上來后,盤子里一半是普通的烙饃,一半是炸得酥脆金黃的烙饃絲,卷著吃別有一番風味。
隨著燒烤的興起,烙饃還成了燒烤攤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吃食。酒喝至酣時,要上幾張烙饃,卷上幾串羊肉串,大口吃著,使勁嚼著,那才叫酒足飯飽呢!
烙饃吃起來勁道且富有韌性,某種意義上說,也正象征了徐州人不怕吃苦、勇于面對現實的一種堅韌不拔的品格。如今,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把烙烙饃這套做飯的手藝都變成了一種用于謀生的手段。
或娘倆、或婆媳、或姊妹幾個,圍著一張案板,支起一個鏊子,揉的揉,搟的搟,挑的挑,面團在婦人手下飛舞著,跳躍著,眨眼功夫一張又薄又圓的烙饃便好了。烙烙饃已經成了這座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了。
廣為流傳的烙饃在蘇北和皖北逐步發展為特色面食,形似煎餅,口感、材質、制法不同,因制作簡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廣泛歡迎,是當地居民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
清代順治年間,方文來徐州做客時,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徐州的烙饃:“白面調水烙為饃,黃黍雜豆炊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隨風俗?!睆倪@可以看出,烙饃這種民間的面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氣。
春夏秋冬,街頭巷尾老奶奶更樂于弄個烙饃攤子,用木頭生柴火,架上烏黑的鐵鏊子,和好面的面盆,搟面杖下的面皮薄如紙,從案板被挑到鏊子上,在柴火的劈啪聲中飛舞的竹批把面皮翻動,最后放到保溫的竹篾框子里。
四季如歌,在徐州市內的王陵路上,有家烙饃攤子前放著塊宣傳板,寫下烙饃的傳說故事,在吃到面的時候,更想到當年老嫗手巧、老漢急中生智的軍民互擁的動人故事。烙饃吃起來勁道且富有韌性,某種意義上說,也正象征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堅韌不拔的品格。如今雖然烙饃不能掙多少錢,烙烙饃這套做飯的手藝仍然活躍在少數街頭巷尾。
烙饃之后是軍民情。軍民相擁在徐州也是歷來傳統,作為戰爭城市,徐州一直是雙擁擁民擁軍城市典范,這普通的烙饃看似平凡普通,溫度中卻滿是情感。而路過街頭烙饃攤,觀看優美嫻熟、節奏感十足的烙饃動作也被外地游客視作視覺享受,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
烙饃已經逐步成為當地的民俗之一,由于飯店預訂和制作時間、愿意、會烙饃的人逐漸變少,烙饃開始漲價,即便價格不變,買也不容易買到了?!袄羽x卷馓子”(烙饃、馓子、黑咸菜、青椒粒)也因為沒有烙饃供貨、沒有優質馓子不賣了。
相傳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也有健齒作用。吃烙饃練口腔肌肉,牙口好。不過老年人、小孩子如果吃要注意姿勢和自身牙齒情況,可以泡湯(羊肉泡饃)吃,不然不利于牙齒健康,小孩子容易“呲牙”,影響牙齒發育,不利美觀。遍布在一般菜市場或者社區沿街。一般都是服務自己小區或者供給飯店做配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