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對于世界文化的影響頗為重大,各國人們文化不同,喜歡的茶的品種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各個民族對茶都有自己的見解,以至于形成互不相同的茶文化。畬族茶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飲茶文化中看看。
一、見縫插針廣種茶
畬民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帶,雖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盡占有的可耕田地卻都是從陡峭的山坡上千辛萬苦通過認真修筑梯級而獲得的,修筑的梯級園地土壤腐殖質豐富,十分適宜茶樹種植。同時這里綠樹成蔭,終年云霧繚繞,孕育了茶葉優異的自然品質,因而自唐永泰以來,畬族太祖雷進裕等人先后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徙這里后,不管是單家獨戶還是小聚居,他們都在自筑梯級園地上見縫插針種植茶樹,從而留下了“畬山無園不種茶”、“園里無茶不成寮(屋),山上無茶不成村”等畬諺。
二、以茶冠名命地名
筆者曾對1990年編輯的《景寧畬族自治縣地名志》進行研究,并實地作了一些調查,結果發現本縣所轄地域從政區地名到名勝古跡、從人工建筑到地理實體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這些不同或相同的茶地名,有的代表行政區域,如本縣不僅有多處同名同字的茶園村,還有茶園鄉,在人民公社化時代還設有茶園管理區。
三、鄉俗濃重飲茶習
茶是畬族人民必備的飲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畬家的傳統習俗。每年逢清明采茶時節,畬家的媳婦必親自采制幾斤絕對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貯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們就爭先邀請爹姆及親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節茶”,她們不僅在采制名茶時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時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為凈潔的山泉,煮沸的開水必稍擱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選用半透明縷空細花的薄胎瓷碗,沖泡時必先以小量開水潤濕茶葉,然后泡至七分滿淺。
四、茶與畬族生活
畬族人民不僅有獨特的二碗茶茶俗,他們更是把茶跟婚俗連在了一起。在媒婆去畬族姑娘家提親時,媒婆必須帶上一包上好的茶葉,俗稱問茶。女方如果同意的話,就收下茶葉,反之則把茶葉原封不動的請媒婆帶回;男方去女方問聘時,男方不能直接問多少錢,而要問幾兩茶,俗稱問茶錢;毛頭阿郎第一次到姑娘家作客時,要帶上一個茶罐,罐中放上雞蛋和茶葉,如果毛頭阿郎吃到了姑娘做的糖吞茶蛋,則次年開春可來迎娶。
五、古老動人茶傳說
畬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畬族人民的文學也離不開茶,在豐富的畬族文學作品中,故事傳說便是最精彩的一種。在畬鄉景寧,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動人的茶傳說,相傳唐永泰年間,有一天在四川峨眉山勤修苦練了50年的老瘩和尚云游經過此地,他獲悉南泉水的甘寒清冽,擬品嘗一番,便奔赴泉源,卻因長途跋涉勞累過度而昏迷倒下。
多虧上山拾柴的雷太祖看見,用山泉救活了和尚,并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寮里休養,老瘩和尚由于吸飲了南泉水,身體日見健壯,他見這里云霧繚繞,是個建寺坐禪的好地方,于是化緣建寺山中,為報救命之恩,他在寺院周圍播下了從峨眉山帶來的茶籽,并精心用南泉水澆灌,以收取茶葉酬謝恩人。
六、雅俗共賞茶詩文
散見于各種史料中的茶記載、茶詩文是畬族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茶記載記事詳實,茶詩文贊賞得當,讀來清新雋永。據《景寧畬族自治縣志》記載,畬家創制的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就被列為貢品,有《處州府志》記載為證,“入京馬上爭矜貴、黃封紅裹呈楓宸”,詩句描敘了當時入京進貢非凡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