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54青年節的來歷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學生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支持日本對我國的侵略行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發展成為全國人民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拔逅摹边\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保衛民族獨立與爭取民主自由的堅強意志,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后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五四青年節的意義
五四青年節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和思想上作了準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實際上已固定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象征意義。其象征意義主要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激情破解,對各行各業的喚醒與創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導著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方向。
“五四青年節”每年一次 ,或隆重或簡樸 ,但其節日的意義永在。“五四青年節”包含著兩層含義 :一是紀念“五四運動”,一是作為青年的節日。兩者共同構成了包含深厚歷史與現實內涵的精神原動力 ,它既是對歷史承諾的擔當 ,也是對實現社會與人生的叩訪 ,更是對未來歷史的觀照。
五四青年節宣傳標語
1.高舉“五四”火炬,永葆先進本色,爭當青年先鋒!
2.強國使命青年擔當
3.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
4.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
5.立現代觀念,建現代城市,做現代人!
6.時代并肩前行,走在祖國和人民前進隊伍的行列中,是青年成長發展大有作為的前提條件。
7.共促社會和諧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創造文化!
8.繼承五四傳統
9.弘揚五四精神
10.弘揚“五四”精神,奏響品牌之都的青春強音!
11.實踐“三平”精神,競展青春風采!
12.高舉“五四”火炬,永葆先進本色,爭當青年先鋒!
13.向優秀青年學習,爭當時代先鋒!
14.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嚴于律己、甘于奉獻!
15.發展的希望在創業,創業的希望在青年!
16.奮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