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習之母。它既是學習的開端,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研究表明,閱讀后的記憶率要比聽講后的記憶率高出1.66倍。
首先是要經常看看目錄及其教材內各章節下的子目。
目錄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完整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它能體現各章節、各子目之間的關系和核心內容,因而是學習的導游圖,經常加以瀏覽,就能對教材的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了然于胸。如閱讀《中國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錄就不難發現編者將中國古代社會分成了六章六個階段,其中從第二章開始分五個階段介紹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下面又設八節,實際上是從制度、政治、社會經濟、疆域、民族關系和文化等方面論述了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發展狀況,其中大一統的特征非常鮮明;而第五章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的介紹,則是從繁榮的角度切入,以八節的篇幅分別介紹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變革、民族關系、對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狀況,時代特征可謂是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對每個章節的閱讀時要重視尋找靈魂或者說是中心思想。
社會學科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一內容放進教材?他想借此說明什么問題?他又是通過什么材料來說明問題的?重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養成從教材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靈魂常常表現為是隱性知識,它并沒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來,而是隱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國gcd才能就中國就是蘊藏在中國近代八十年抗爭與探索史中的歷史結論,但教材并沒有直截了當地這么說;又如偉大戰略決戰的勝利是中共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正確決策的結果,但教材也沒有這么說。顯然,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而且,還完全可以從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結論。
第三是確定并用各種標記劃出學習目標,以便于日后復習時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確基本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