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 小暑之際風俗美食不能錯過
1、食新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開鐮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飯,在開餐時進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輩的一種民俗活動。由于戰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由于許多平原良地被早先來到的居民占領,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區開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較艱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雜糧作為主食,要想吃頓干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安居樂業后,對祖先辛勤墾殖,營造良田懷有崇敬之心,而自宋朝末年以后,在民間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后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等。
2、羊肉
北方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因為古代一直將五月當作“惡月”,視之不吉,六月跟著沾了邊兒,故也應當“辟惡”?!肚G楚歲時記》便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彼^“湯餅”,指的便是熱湯面。小暑到來后,有些地區的人們會在伏天吃過水面或者炒面,“炒面”這種吃法在漢代便已經出現了,“這也是提醒要在夏季多吃主食,注意營養補充”。
只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后,這些習俗今天多已不存。如果時逢“小暑”,農村或者景區能夠舉行一些類似的民俗儀式,與日常生活形成對比,或許更能給人們震撼,讓人們了解人、自然的和諧關系。
3、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4、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吃蓮藕
每逢小節氣,暑民間有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有清熱涼血作用,可用來治療熱性病癥。
6、吃六面
在小暑前后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即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的“天貺節”。過去人們還講究要在天貺節吃六種不同類型的面,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之所以有這個講究,跟小暑悶熱天氣有關,這個時候,多數人都會胃口不好,也是借著這個機會豐富面食品種,讓人們多吃主食?!段菏洗呵铩罚骸胺帐硿灒〗硎煤?,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