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值得慶祝的一個日子,因為過了今天就會迎來全新的一年,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能夠擺脫自己所有的壞運氣去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這一個時期內大家出門都是洋溢著喜悅的微笑的,看起來喜氣洋洋。
傳統習俗不同
對于新歷和農歷新年來說他們的差別其實是很大的,其中比較直接的表現就是他們的習俗不同。農歷新年(春節)的習俗有辦年貨、祭灶、貼門聯、吃年夜飯、收壓歲錢、拜年以及守夜等傳統習俗。陽歷新年(元旦)相較春節而言,則沒有貼門聯、吃年夜飯、收壓歲錢等的習俗。
新歷的來源
從歷史溯流上來說的話,新歷又稱為陽歷,他的始源相對來說比農歷短很多。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一“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有關的傳說
關于日期的算法其實在中國已經又很悠久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期,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焙髞硭窗训畚粋鹘o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