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則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天地之間,纖云四卷,清風吹空,光影四射,溫暖晴和。這真是一個很美的形容詞。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
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鶯聲老”了,為什么還用如此的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兑葜軙ぶ茉隆芬呀洏嗣鳌扒迕鳌?,《逸周書·時訓解》也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清明在陽歷的四月初,在北方,此時尚屬春初,萬物復蘇,生機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氣候開始穩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漸把生活重心從室內搬到室外。
《詩經·綿》寫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這詩是寫周人如何艱辛地建造家園的。顧炎武《日知錄》引《易傳》“古人穴居而野處”,解釋“陶復陶穴”,那時人們或住窯洞、或住半地下室,雖有窗戶,但還沒有發明紙糊窗戶,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擋著窗戶,只有天暖和時,才能打開,放些陽光進來。入秋轉冬之后,人要“冬藏”了,“塞向墐戶”:把朝北的窗戶用木板擋住,再用泥巴糊嚴,不使漏風,盡量防風保暖,可是光亮也沒有了。春天來了,人們便從室內移居于室外,恢復“野處”,其心情可以想見,這一聲“清明”道出他們對大自然、對春天由衷的贊美,也抒發出百十天里“冬藏”的郁悶。后世醫家倡導的,春天早晨起來,“披發跣足,緩步廣庭”,也是學習先民對“清明”的享受。“清明”來了,也象征著新生活的開始。此后的200多天里,除了下雨刮風和睡覺大多時間都是過露天生活了,先民與大自然關系的密切和對大自然的依賴,是把大多時間放在室內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后世,清明節成為一年中重要的節日,它的習俗都與先民從“穴居”到“野處”有關,如鉆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薺菜等。新春來了,萬象更新。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飪的火種,不再使了換新的,于是有重新鉆燧取火。唐宋兩代,宮廷還以新取出來火,分贈予貴官豪門,唐詩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描寫此事;淘井,也是除舊布新,淘出舊水,取用新水。插柳,挑薺菜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帶上一點綠色,沾一點野味。
唯獨自宋代以來特別看重的掃墓,倒不是上古所遺的習俗??鬃诱f“古也墓而不墳”,墓地沒有隆起的標志,當然就不可能有掃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學的毛奇齡在《辨定祭禮通俗譜》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靈的習俗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六朝、初唐期間形成了寒食節掃墓祭祀的習俗,唐玄宗時把寒食祭掃的習俗“著為令”,公務人員還給假,以便出城上墳。寒食后一日為清明(或說三日),兩節相近,逐漸混淆。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是密不可分了。很少再有人問一下這個節氣為什么叫清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