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在每年公歷的12月22日左右。在北方,農歷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冬至南方人要吃什么呢?
糍粑
冬至吃糍粑其實在國內不少地區盛行,比如福建閩北、云南等,只不過糍粑的口味和形態不盡相同罷了。
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倍脸詼珗A,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甜丸
在潮汕地區,多年來有著冬至吃甜丸的傳統習俗。甜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也就是說年未過,冬至過后就加了一歲。冬至這天,家中成員圍坐成席,糯米丸子煮好盛給家人吃,有的人做甜丸還會在糯米丸子里裹入紅豆沙,其實吃著就有點像湯圓了。
番薯湯果
番薯湯果是寧波傳統冬至時令甜點,番同音“翻”,吃了翻掉過去一年的霉運;湯果又稱圓子,寓意“團圓”、“圓滿”,當地有俗語“吃了湯果大一歲”,此外,一些寧波人還會放酒釀,有“福氣高漲”、“財運高漲”之意。
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歡吃年糕。每逢冬至會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燒臘
眾所周知,廣東人對臘味的喜愛絲毫不亞于四川人。冬至節日的時候,不少廣東人都有“加菜”的習慣。而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不會忘記吃的一種傳統食物。燒臘不局限于臘肉和臘腸,亦有臘雞、臘鴨、臘魚等花樣繁多的臘味。
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釀酒
冬釀酒是蘇州人家過冬至的必備。蘇州老話說,“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一夜的”。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后陽氣上升而得名。這是一種米酒,用糯米做原料,歷經浸泡、蒸米、冷卻、發酵、二次發酵,之后再經過壓榨、冷卻、過濾,最后加入糖桂花,有著濃濃的桂花味和微微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