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至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就會在近日點附近,并且速度稍微快點,這導致太陽每年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直接照射約8天,因此,對于北半球的冬天就會比夏天短一些。
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相當于一整個回歸年,它的長度是365.2422天,小數的累加以及閏年的設置,這就會讓冬至的時間有一點點的變化。
為什么會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為冬至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為“最”或“極”的意思。冬至日的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處于北半球的我國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影子的長度最長的一天,得到的陽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約少50%)的一天。
而從這一天以后,一直到夏至日之間,我國的白天會越來越長,黑夜則會慢慢變短。正是由于每年12月22日前后這一天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所以在天文歷法先進的古代中國,古人們才把觀察到的這一個天文現象叫做冬至日。
冬至是按農歷還是陽歷按照太陽到達黃經的度數確定的是陽歷(新歷)。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起源冬至的起源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