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什么時候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民間稱之謂女節?,F時年輕人,一提到婦女節,只知近代的三月八日婦女節。其實我國早就有專屬于婦女的節日,這便是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
七夕的神話傳說
七月初七是個繁星點點的夏夜,天空中一條灰白色的閃光帶橫貫南北,這就是由密集的繁星組成的銀河系。古人把它與地上的黃河相類比,稱之為天河。在天河西面的無數群星中有一顆星格外明亮,這是織女星。天河東面,與織女星隔河相望,有三顆星一字排開,中間一顆最亮便是牛郎星,兩邊的便是牛郎和織女的兩個孩子,被他們的爸爸用扁擔挑粉?!瓘亩О倌陙砻耖g流傳著一則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動人故事:牛郎是人間一個勤勞善良的小伙子,自幼失去父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哥雖愛弟弟,但惹不起狠心的嫂嫂。牛郎每天,放??巢?,忙個不停,卻餓一頓,飽一餐的,日子過得很不舒暢,眼看牛郎長大了,哥嫂的財產也豐厚了,人們都說豐厚的。財產是牛郎辛勤勞動的果實。嫂嫂怕牛郎提出成家平分家產。所以就早早提出分開過日子,誰知善良的牛郎一口管應,并說什么也不要,只要那頭日夜陪伴他的老牛。
沒想到那頭老牛是條仙牛,一天忽然開口了,他說,天上的織女要到河里洗澡,到時只要把她的衣服拿掉,織女就可以做牛郎的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指點藏在河邊的葦叢中,認準了織女,忽然跑過去抱住她的錦繡衣裳,眾仙女嚇得披上衣服遠走高飛唯有織女羞答答不知如何是好。牛郎送上衣服并向織女求了婚。牛郎的舉動很象少數民族中的搶親,但織女見牛郎是個老實善良的后生,也就答應了?;楹?,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十分美滿,還生下一男一女。后來老牛生病了,臨死前它又一次說話了,它要牛郎把它的皮剝下,緊急時披在身上會有用處。老牛說完就死了,牛郎照老牛的話將皮剝下藏了起來。
織女原是天帝之女,怎可到人間與凡人成親?王母娘娘十分生氣,命天神天將下凡抓織女回天宮。牛郎從地里回來不見了織女,萬分焦急,他突然想起了老牛的矚咐,急忙用籮筐挑起一對兒女,披上牛皮出門。不覺頓時身輕如羽,飛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織女,孩子們高興地直喊媽媽。王母娘娘急了,連忙拔下頭上的金替橫空一劃,眼前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一對美滿的夫妻被拆散在天河兩岸。
織女氣得甩掉了王母娘娘讓她織布的梭子,以怠工與王母娘娘對抗,終于王母娘娘讓了步,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
七夕民間乞巧
乞巧節的活動,首先從祭仙開始。正如《風土記》所描述的情形:七月七日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除祭祀牛郎織女外,當夜還置香案,供瓜果。人夜則聽“天語”?!冻鯇W記》載,漢文帝竇后少時禿頂,七月七日家人都去看織女,獨不準她去。
顧名思義,乞巧才是乞巧節的主要內容。乞巧活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另一種是賽巧。卜巧是一種帶巫術色彩的活動,就是用占卜的方法確定是否得巧,同時,婦女們祈求智巧,預卜自己的未來命運。
民間卜巧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浮針試巧”,也叫做漂針試巧、丟巧針、投花針。方法是在一個容器中盛以水,露天放置一段時間,待水面生膜后,投針或細草于膜上,看容器底部針影的圖案花樣,以驗智巧。據說,針影呈云狀,或花狀,或鳥獸狀及鞋、剪刀等狀者,便是得了巧;針影粗如褪,或細如絲,或直如軸,就是沒有得巧。
另一種方法是蛛網乞巧。取一只蜘蛛,放到一個小盒里過夜,第二天看是否結網、結網多少等,以驗智巧。網絲多而圓正者為得巧。由于得巧與否事關女孩子的未來命運,無論是卜巧者本人,還是親友無不共同與之,是故才經常會出現得巧者互相祝賀,輸巧者傷心至泣的情形。
還有一種“種生乞巧”的方法,七夕之夜,處女用瓦器生五谷芽,供牛、女,并乞巧。將長至數寸的五谷芽,用紅藍彩線束扎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征。看來,“種五生”其實也是一種求育巫術。
賽巧,也叫比巧,就是婦女之間通過比賽看誰心靈手巧。最常見的比巧方法是穿針乞巧,也叫做金針度人。這是流傳最久的乞巧方法。其法于七夕月下以絲縷等穿針孔,先穿過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則“輸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