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重陽節有哪些民俗習俗
重陽節風俗有吃重陽糕、登高、佩茱萸和賞菊。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敬老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重陽節的意義何在
重陽節,正逢九月九日。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又是久的諧音,因此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里面,重陽節由此有著為老人祝壽吉祥安康的寓意,也被稱作“敬老節”。
中華民族自古有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精神和民族風范。我們該如何敬老呢?先從孝敬家中的兩位老人——父母開始吧。
大教育家孔子與弟子們有很多有意思的對話,被收錄在儒家經典《論語》當中,往往在看似不經意的聊天之中就滲透了對弟子們的教育,解答了弟子們心中的疑問。一起看看孔夫子是怎么說的。
有一天,一個弟子來問孔子,“老師,什么是孝?。俊弊釉唬骸敖裰⒄?,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就說了:“現在人們認為孝就是供養父母。照這樣,狗啊、馬啊也有人喂養著。如果心中沒有尊敬,養父母跟養犬馬有什么分別?”由此看來,對待父母,不光是給錢、給東西、給吃的,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恭敬之心。
又有一個弟子來問老師,啥是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說:“伺候父母時能和顏悅色,是很難的。有事情由子女去操勞,有食物讓父母享用,這樣就算是孝了嗎?”色難,給個好臉色很難??!想想確實如此,為父母做事情,請父母先享用食物,做到這些都不難,可唯獨給個好臉色,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尤其是父母有不同的意見時,往往擰個眉頭,簡單粗暴: “您的觀念太落伍了,太老套了,現在不實行這一套,就按我說的辦吧?!笔獠恢优谋砬?,就是父母的心情。
第三個弟子來問老師,何為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笨鬃诱f:“父母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边@是啥意思?有點答非所問吧。其實不然,細細品味,微言大義。意思是想想你小時候生病了,父母那擔心焦急、四處求醫的心情吧!你就知道什么是孝了。有句話叫:“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痹趺大w會孝?想想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惦念和牽掛,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到?
很多弟子來問老師什么是孝,可孔夫子每次給的回答都不一樣??梢?,孝,這個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對不同的人,孝,有不同的內涵。不管是心存恭敬,還是給個好臉色,亦或是想想父母為我們擔心焦急的樣子……最重要的是內心對父母的那份愛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