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什么時候 重陽節是哪個季節的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是秋季的節日。
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陽佳節。民間也稱“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或“女兒節”。關于“重陽”的來歷,一般認為《易經》“以陽爻為九”,“九”為最大的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
古人常將“上巳”與“重陽”。即“三月三”與“九月九”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上巳“踏青”春游,重陽“辭青”秋游,相傳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作為節El,一般認為源于東漢時期“桓景避難”的傳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叭缪裕R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睆拇耍藗冊诰旁戮湃盏歉弑芤?,成為風俗。
重陽節習俗
登高遠眺、郊游野宴,是重陽節的中心內容。其原始意義在于逃避災禍。
同時,異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觀念中屬于神奇之地,登臨高處,遠離塵世,意味著接近了天神,也就易于獲得福佑。故而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孫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稱:“重陽日,必以肴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痹诠糯?,祭神多登高,秋天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登高,既可祈福避禍,也可娛樂健身,愉悅身心。
各地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漢代稱為“餌”、“蓬餌”?!墩f。文解字》:“餌,粉餅也。”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黍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為餌。黍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時令美食?!段骶╇s記》中還有“食蓬餌以拔妖邪”
的記述。六朝以后,改稱為“糕”,因“糕”與“高”諧音,象征著向上、進步、高升等。唐宋時重陽佳節吃糕頗為流行,唐稱“麻葛糕”,宋已習稱“重陽糕”。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日‘重陽糕’?!眳卧鳌稓q時雜記》中記載宋代民俗:“在九月九let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日‘愿兒百事俱高’,作三聲?!贝四斯湃司旁伦龈獾谋疽?。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之形,上面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b紅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小紅旗代替茱萸,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由于糕面有多種裝飾,明清以后又多稱為“花糕”。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還有飲菊花酒、賞菊、簪菊的風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時,黃巢有詩云:“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痹凇八抵畷r,惟此草茂盛”,菊花不畏風刀霜劍,成為品質高潔的象征。據傳重陽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菊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淵明愛菊的隱逸高潔,常以菊明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重陽節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每次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還有不少人喪命,百姓們可真是受盡了瘟魔的蹂蹭0又是一場瘟疫爆發,這一次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斷送了性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長把恒景叫來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己學成法力,可以回去為民除害了?!毕砷L送給恒景一包茱英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英葉,一盅菊花酒,準備降伏瘟魔。到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英奇香和菊花酒的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后來,重陽節登高被人們看做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并作為習俗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