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民間諺語 二月二龍抬頭的俗語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
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仇。
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
二月二,拍簸箕,虱子跳蚤不敢上炕。
二月二,圍墻根,蝎子蚰蜒不上身。
淋、淋、淋墻根兒,蝎子燦蜒不翻身。
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
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納蜒不見面,二月二日打炕頭,蝎子燦蜒全不留。
二月二,敲門枕,金子銀子往家滾。二月二,敲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
二月二敲梁頭,金子銀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都不見;二月二敲鍋底,燒干柴吃陳米。
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
有關二月二的對聯
春風二月接祥瑞;
化雨一龍送裕如。
牛拼沃野勤俯首;
龍灑甘霖勇抬頭。
《自怡軒楹聯剩話》卷四載,二月二日,土地神圣誕,民間習俗以此日約子弟班登臺演戲,稱作春祈。江蘇丹徒名儒李承銜拄杖前往觀看,應邀為戲臺撰對聯云:
青枝綠葉,向日方榮,趁二月春光,把酒縱觀前代事;白臾黃童,聞風畢至,愿四郊秋賽,吹簫再譜太平歌。
朱應《楹聯新話》卷五載,清代稱任職提督者為軍門。韓殿甲即官軍門,其四個弟弟分別官總兵、副將、縣令、州牧。二月二日為其母王太夫人五十壽辰,杜文瀾撰賀聯云:
膝前種五樹桂,天上拜五花封,正仲春鳦降鹒鳴,共祝五旬壽母;報國提一旅師,傳家羅一床笏,看諸子文通武達,同披一品仙衣。
“鳦降”,語出《詩經·商頌·玄鳥》。后用以比喻王者之降生?!胞f鳴”,即黃鵬鳥鳴。
何栻,字廉防,號悔徐,江蘇江陰人。清道光進士,官至吉安知府,為曾國藩的門生,去職后在揚州建壺園別墅。
其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二(1872.3.10)先恩師曾國藩兩日去世。薛時雨撰挽聯云:
詩酒中人,翰墨中人,江山風月中人,薄宦豈能羈頻年擺脫凡塵,逸興紊情,跨鶴占揚州勝境;
循吏一傳,丈苑一傳,游俠貨殖一傳,通材無不可平昔服屠師訓,感恩知己,騎鯨為上相先驅。
馮至是杜甫研究專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于1993年2月22日(二月初二,18日雨水)病逝,享年88歲。卞之琳撰挽聯云:
春也要分,秋也要分,像今歲還剛過了幾天雨水;東能融合,西能融合,想四季都有通人翹首風旗。
龍抬頭的介紹
農歷二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節日“春龍節”,亦稱“龍頭節”、“青龍節”。民間諺語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春雷喚醒,抬頭而起,開始行云布雨,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每當春龍節來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民間把這種儀式叫作“引田龍”。這天,人們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龍為圖騰,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各種習俗也多與龍有關。
相傳,二月二這天,各家用面粉做糖糕,用油煎炸,或者把面粉摻水和稀,攤為煎餅,稱之為“熏蟲”。在北方地區,這一天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有的地方還要到河邊焚香祭龍神。而且人們還有吃爆苞谷花或炒黃豆之類食品的習俗。所以,有民謠唱道:“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p>
二月二是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的一個節日。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方式紀念它,根本原因在于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边@首民謠就寄托了人們祈求獲得好豐收的美好愿望。百姓通過耍龍燈、吃龍食、祭龍神、避龍忌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祈求龍神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反映了勞動人民借慶?!岸露眮黹_始春耕春種的勤勞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