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清明節嗎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關系
我國古代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與清明相連的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過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節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F代寒食節基本已經并入清明節,但是二者還是有不同之處,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什么是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昶巧胶託猓L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什么是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也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肮砉潯奔词堑磕钔鋈酥?,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總而言之,在清明的發展過程中,在本身的節氣含義中慢慢吸收了寒食節祭祀掃墓、禁煙冷食、蕩秋千、踏青郊游等習俗和文化內涵,逐漸取代寒食節的地位,最終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