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來歷
來歷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 “仲秋”,而且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來歷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為什么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里不表,后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后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后,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來歷三: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獲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钡]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直至唐朝以后,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由來的意義是什么
八月十五中秋賞月由來:中秋賞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來。
秋分之日,都是在農歷八月里,但是具體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趕上圓月。而祭月無圓月則大為遺憾。所以,后來人們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中秋除了祭月的儀式外,還有游賞的風俗。據《晉書》記載,早在晉代已經有泛江賞月之俗。并且賞月活動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風俗在民間卻越來越淡化,一向嚴肅的祭祀儀式變成了輕松活潑的賞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繁盛一時,其內容也融入了唐朝開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時代精神,演繹出更多的傳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游月宮等神話傳說活靈活現,使中秋文化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
中秋賞月象征著什么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人們通過在中秋節賞月來寄托思緒,也是人們渴望團圓的美好心情。
中秋節吃月餅的意義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鞍嗽率逶聝簣A,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碧锶瓿伞段骱斡[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鄙虬裨凇锻鹗痣s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中秋節送家人的祝福
1、一家人,心相連,用愛圍一個大圈圈,夢就算,再遙遠,心里有家就會大團圓。
2、中秋月圓、佳節思親、遠隔天涯、舉目有親、心愿、祝愿、如愿、情緣、了愿。祝你幸??鞓?!
3、一切過去了的都會變成親切的懷念,一切逝去了的方知可貴。祝您中秋快樂!
4、在此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愿你心情如秋高氣爽!笑臉如鮮花常開!愿望個個如愿!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