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首長的官,相當于現在方面軍司令。都督官職興于三國,其后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都督的起源:
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其中有的是偏裨將校,有的則是一軍元帥或一個軍區的主將。前者被稱為帳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稱為持節都督,影響最大的是后一種。持節都督來源于漢代的督軍御史,職責是監督州郡鎮壓“盜賊”。
如東漢順帝時,御史中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將督軍,更增加了軍事統帥的因素。漢末董卓之亂后,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
獻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見于史籍的持節都督。大約同時,魏武帝曹操以程昱為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這種都督就成為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