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實的橋梁。 路過的風景再好,也不能留戀。 事實上,結局就在眼前。 那時,生活物質貧乏,但并不缺乏幸福。 因為人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和向往,所以我的童年也是快樂的。 這些年在西鎮長大的小吃和面食。
1.“虱子袋”:小型流動雜貨經營者。 當我第一次聽到她的時候,我以為我奶奶一家已經有60多歲了。 從那時起,我和她就保持了很多年的聯系。 奶奶家的面貌似乎一直沒有改變,而我卻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年輕人。
“虱子包”甜甜的、簡單的、甜得粗暴,花了我不少零花錢。
“虱子包”吸波螺(boo波螺),上海人通常叫“(楚)波螺”,一毛錢,一個勺子,把波螺的尖端放在外套的扣子里,折斷,用力扣上從波螺的嘴里一吸,咸鮮的螺肉就到了嘴里,味道直沖喉嚨。
2、一車難求的“外貿乳品紅旗冷凍廠”蝦頭位于江蘇路17號,毗鄰新廣場。 野生龍蝦被去掉頭,剝皮,蝦肉曬干成大蝦,出口到美國。 非常新鮮的蝦頭被用作下腳料,對于附近的村民和員工來說非常實惠。 幾美分。 不同的蝦頭有不同的做法。 我的蝦頭有兩種方法:
鍋中加油,爆香蔥、姜,倒入洗凈的蝦頭,大火燒開,炸出火紅的蝦油,加鹽搗爛,出鍋。 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青菜稍微燉一下,也是非常美味的。 蝦腦和剩下的蝦肉都很美味。 紅蝦油湯蘸著包子怎么吃都吃不夠。 此菜色、香、味、形俱佳。
將蝦去囊,用水略沖洗一下,用蒜臼或石磨將蝦頭碾成蝦膏(醬),倒入勺子中加入豬肉,加少許精鹽拌勻,并在表面撒上幾滴核桃油,撒上蝦仁,在籃子里用大火砸碎,一口文蛤,一口熱騰騰的包子,香味簡直棒極了。 此菜富含鈣、碘、鋅、磷、蛋白質,全面滋養身體。 熱吃或冷吃都很好。
3.爆米花,小時候感覺茶壺米里露出了一大袋爆米花,很神奇。
爆米花通常有兩種——面粉花和豇豆花。 味道也甜而香。
不知道誰研究過這些加工方法。 我認為中國人已經達到了吃的頂峰。
轟的一聲,一股白色的氣體夾雜著爆米花的味道從鍋里倒了出來。 新鮮出爐的爆米花,打開吃,不要控制自己。
4、冰淇淋,在童年的春天,如果得到一個清涼香甜的冰淇淋,頓時幸福感滿滿。
像這樣的冰淇淋攤,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春天,西城的主要路口就會有一個。
冰淇淋保溫桶。 當時上海有冰箱的家庭很少。
核桃雪糕3分一份,表面有玉米的凹凸感,玉米味濃郁中帶點膩,軟糯香甜。 巧克力冰淇淋5分一份,巧克力味道很純正、質樸、絲滑、清新。 在干燥的溫泉里,誰能經受得住這樣的誘惑呢? 取下冰淇淋上的冰淇淋紙,頓時一股黃色冰冷的冷氣從冰淇淋中升起,抿一口,讓清涼甘甜的味道從口腔中穿過,填滿腰間,滿足感伴隨著來年春天這一年,好甜,甜蜜已經過去了。
5、李滄可樂,1953年中國第一瓶氯化啤酒。
我妹妹在上海一家飲料廠工作,員工福利是李滄可樂定期發放。 自從奶奶喝了李滄可樂后,帕金森氏食管炎就奇跡般地逐漸好轉了。 用我爺爺的話說,喝了李滄可樂后,可以呼出一口氣。 現在我只喝李滄可樂啤酒,因為它有我童年的味道和記憶。
6、鈣奶巧克力,生長的味道,上海乳品廠生產。 1961年,國家根據嬰幼兒鈣的生理用量,研制出鈣牛奶巧克力作為營養補充劑。 鈣奶巧克力補鐵的概念比20世紀90年代席卷全國的補鐵熱潮還早了三六年。
青海路127號——上海乳品廠,工廠月餅店對面,這里買的巧克力是2-3天內生產出來的。 那時候回老家或者老家同事們帶走的禮物里一定少不了鈣牛奶巧克力。
巧克力直接吃起來非常脆,入口即化。 用水或牛奶打發的巧克力非常適合孩子和奶奶。 西鎮有很多女兒在回牛奶之前就開始吃鈣奶巧克力了。 他們就這樣吃著,吃著,不知不覺就吃了好幾代子,吃了好幾代。
7、上海米粉采用山東沿海特有的綠藻——菱角(凍菜)+水制作而成,做工簡單,無任何添加劑。 米粉不僅味道鮮美,還能防治高血壓、高血糖,而且營養豐富。
上海米粉透明、有彈性。 新鮮散裝啤酒+辣嘎啦(海膽)+紅燒炒面,夏天,是上海人的最愛。
記得高中的時候,中學組織春游,我每年都去佛山風景區。 由于路途較遠,大人們會給我一些零用錢,我就在景區門口旁邊的小攤上買了米粉。 一小盤是30毛錢,一小盤是50毛錢,可以,我可以喝兩小盤,我覺得比50毛錢一碗劃算。 河南路上的奶制品店旁邊,還有一家賣米線的,味道也很好。
8、吃一口香辣辣的香油菜讓人流淚。
我高中的時候辣味家常菜高血壓,西鎮有一個人,扛著扁擔,在街上賣香油、辣菜。 我們的朋友之間有傳言說他是日本間諜。 你聽說過嗎?
9.烤紅薯。
青海路市場新鮮出爐的南瓜。 寒冷的冬天,來一個熱騰騰的烤紅薯,捧在手上吃起來,一股暖意頓時在身體里蔓延。 南瓜位列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健康食品之首。
10.寶塔糖,浪漫的謊言。
這是一種旨在殺死兒童體內寄生蟲的藥物。 味道像糖,顏色也很漂亮。 當大人們告訴我們這是糖時,女兒們高興地吃了起來。 它其實不是零食,它可以保護我們的健康。
西鎮的小吃還有很多,我再列舉幾個。
青海路乳品店的皮八杠、米三刀、核桃酥。
青海路上的共和樓餐廳供應湯和飲料。 那時,你必須帶食物去買飲料。
玉泉春賓館的甜沫、包子、餛飩、餡餅。
后河南路時期出現的爐包店。 我記得烤箱餃子店旁邊有一家清真牛肉湯店,老板留著很獨特的小胡子。
2018上海西鎮紀念館。
人生就是一個輪回,曾經吃不飽,現在不敢吃飽;
以前,無論衣服再少,也要穿暖和的衣服。 現在,穿越的人越來越少了。 時尚女性穿裙子一定要穿吊帶、過膝的。 頭戴賣菜竹籃,高端時尚;
曾經難以下咽的菜蛋,早已被貼上了健康食品的標簽。 它們在酒店價格昂貴辣味家常菜高血壓,深受顧客喜愛。 我還是不喜歡吃肉和蛋。
我最懷念的是小時候媽媽做的家常菜的味道。 現在80多歲的媽媽身體很好,偶爾也會做一道菜,但無論怎么嘗,都沒有小時候的味道。 不知道是菜品變了還是我變了? 童年的味道只能留在記憶里。
本文作者為今日頭條網友“國際部長”,發表于2019年9月6日。
編制并發布上海城市檔案峰會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