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江市海事部門于2023年8月13日上午11時在東平海域發現了十多頭中華白海豚在水面上嬉戲遨游的情景。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被稱為“水上大熊貓”或“美人魚”,因其粉白色的皮膚而聞名。這是近年來陽江海域首次發現中華白海豚群體的活動。
據專家介紹,中華白海豚是一種生活在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淡水和海水兩棲動物,其數量非常稀少,目前全球僅存約2000頭。中華白海豚的體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從暗灰色到粉紅色再到純白色,游動時還會透出一絲粉紅色,十分美麗。
專家認為,中華白海豚的出現反映了陽江海域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體現。陽江市海事部門在發現中華白海豚后,立即采取了保護措施,避免對其造成干擾和傷害,并呼吁市民和游客尊重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海洋動物,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宜人的海洋生態環境。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背鰭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動物,也被稱為水上大熊貓或美人魚,因為它們的皮膚呈粉白色或象牙色,有時還透出一絲粉紅色。它們的體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從暗灰色到粉紅色再到純白色。它們的體長約為2米,體重約為200公斤,上下頜都有20到37顆錐形的齒。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咸淡水交匯水域,如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它們也會進入淡水中,如長江、閩江、九龍江和珠江等。它們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和溫帶沿岸海域,如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澳大利亞、非洲等地。
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到5只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它們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它們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里以上。它們也喜歡跟隨拖網漁船活動,從漁網中捕食魚類。
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用肺呼吸,呼吸的時間間隔很不規律,有時為3到5秒鐘,有時為10到20秒,也有時長達1到2分鐘以上。它們在頭額頂端有一個半月形的外呼吸孔,在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面,并發出“Chi-Chi-”的噴氣聲。
中華白海豚眼睛較小,位于頭部兩側,視力較差,其辨別物體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聲定位系統,在鼻孔下有一氣囊,靠鼻塞肉的開閉發聲,這種聲音在前額隆起處一個由脂肪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并按一定的頻率進行發射;聲音碰到不同的物體反射回來的不同頻率信號,通過海豚下腭一個由脂肪組成的凹槽接收,傳入內耳進行定位。這個回聲定位系統雖然復雜,但反應極其迅速準確,可以測出前面物體的大小、形狀、密度結構和屬性,并作出判斷和反應。
中華白海豚的攝食消化系統與陸上哺乳動物完全一致,擁有牙齒、食道、胃、肝、脾、腸。它們主要以河口的咸淡水魚類為食物,如棘頭梅童魚、鳳鱭、銀鯧、烏鯧、白姑魚、龍頭魚、大黃魚等,其中最喜歡吃的是獅頭魚。它們不經咀嚼快速吞食,其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達7千克以上。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完全禁止有關的國際貿易。它們面臨著填海和水質污染、海上交通和漁業誤捕等威脅,其數量非常稀少,目前全球僅存約2000頭。其中,臺灣海峽的亞種被評估為極危,香港水域內的種群也在逐年減少。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海洋動物,各地政府和環保組織都在采取各種措施,如劃定海洋保護區、監測其種群狀況、提高公眾的保育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