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的放開,讓很多渴望再要一個孩子的父母圓了心愿。然而,隨著二胎的到來,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明顯上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主任醫師羅艷敏教授提醒,想要生下“優質寶寶”,孕媽媽在什么情況下應做好產前檢查、進行產前診斷。預防出生缺陷所必需的。
什么是產前護理?
羅艷民教授解釋說,產前檢查是指為及時發現孕婦和胎兒的異常情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確保孕婦和胎兒的安全,對孕婦和胎兒進行的一系列檢查。
“廣義的產前檢查包括懷孕準備前的檢查,如抽血、B超等,評估是否適合懷孕以及懷孕的風險,并提供營養、運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指導。狹義的產前檢查是指我國2018年孕期保健指南將孕期檢查分為幾個時期:6至14周、15至20周、20至24周。 、25至28周、29至32周、33至36周和37至41周,預計整個懷孕期間大約會進行7至11次檢查,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則檢查次數較多。會增加。
產前護理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次產前檢查時,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是否有慢性病、是否有遺傳病家族史、是否正在服用某些藥物、是否有不良生殖史等。如流產、早產、胎兒畸形等;然后進行詳細詢問。體檢:聽心肺、測量血壓、測量體重、評估體重指數;此外,還需要進行全套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B超等孕婦孕期檢查,以綜合評估孕婦的妊娠狀況和胎兒發育情況。
產前檢查看起來很復雜,那么整個產前檢查過程需要做多少次B超呢?羅艷敏教授回答說,產前需要做多少次B超檢查沒有規定,但這四次B超尤為重要:
1、11~13周+6早期篩查,此時B超可以評估胎兒是否存活,是單胎還是雙胎,是否有早發異常;同時,可以通過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等指標來評估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風險。
2、20至24周時,通過三維異常B超檢查,對胎兒進行一系列全身檢查,檢查胎兒整體生長情況,是否有畸形。
3、28~32周進行晚期生長評估,及時發現胎兒是否有腦積水、生長遲緩等異常情況。
4、產前做B超檢查,主要評估胎兒體重和羊水情況,以便選擇分娩方式孕婦孕期檢查,做好分娩準備。
我已經做過產前檢查,為什么還需要再次產前診斷?
羅艷敏教授表示,幾乎每個孕婦在懷孕前都需要進行產前檢查,而對于高危胎兒,還會進行一系列檢查,以確定胎兒是否存在染色體異常、微缺失微重復綜合征、宮內感染等異常情況。判斷妊娠是否可以繼續或評估胎兒預后,避免出生有嚴重出生缺陷的胎兒。
產前診斷可分為介入性產前診斷和非侵入性產前診斷。介入治療包括絨毛膜絨毛活檢、羊膜穿刺術和臍帶穿刺術;無創是指非侵入性檢查,如超聲、磁共振等。
介入性產前診斷以羊膜穿刺術為例。通常是在B超引導下,將穿刺針插入羊膜腔,在避開胎兒的同時抽取少量羊水進行檢測。手術過程非常簡單。
B超等無創產前診斷。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有先天畸形并診斷出具體的先天異常時,稱為診斷而不是篩查。
哪些人需要產前診斷?
羅艷敏教授指出,產前診斷,尤其是介入產前診斷,有一定的流產風險,因此并不適合所有人。建議對超聲發現胎兒異常、羊水過多、胎兒生長受限、高齡孕婦或高危產前篩查、有遺傳病家族史或不良生育史的孕婦等高危人群進行產前診斷。 。
產前診斷也有一定的禁忌。產前診斷不適合處于急性感染期的孕婦,如發熱、腹痛、陰道流血等流產跡象,或局部皮膚穿刺感染。
二胎媽媽如何預防出生缺陷?
生二胎的母親與出生缺陷沒有直接關系,但由于二胎往往年齡較大,高齡孕婦存在一定的風險:
1、隨著年齡的增長,早期胚胎停止,發生自然流產,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風險顯著增加。
2、高齡媽媽本身可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需要在孕前長期服藥。這些藥物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高齡孕婦在備孕時需要評估原有疾病是否穩定、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懷孕、正在服用的藥物是否對胎兒有影響。懷孕期間,高齡孕婦應盡早進行產前檢查,利用B超檢查確定胎兒是否存在明顯畸形。 35歲至39歲、僅年齡就屬于高危因素的孕婦,也可以選擇無創產前DNA檢測來篩查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
另外,在整個懷孕期間,孕婦除了定期產前檢查外,還要照顧好自己,保持孕期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學會監測胎動。